伐檀赏析(诗经伐檀赏析)

时间:2021-12-28 18:20:02作者:半生輕狂客来源:网友整理我要投稿

伐檀赏析(诗经伐檀赏析)

作者:袁老师

来源:星陪伴(xinghuivip)

《诗经·陟岵》:征人思亲之作,抒写行役之子对亲人的思念之情

这是一首征人思亲之作,抒写行役之少子对父母和兄长的思念之情。全诗三章,每章六句。此诗在艺术上主要有两个特色:一是幻境的创造,想像与怀忆的融会;二是亲人的念己之语,体现出鲜明的个性。

《诗经》就整体而言,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,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,祭祀神鬼的乐章;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,劳逸不均的怨愤;更有反映劳动、打猎、以及大量恋爱、婚姻、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。

《诗经》现存305篇(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,共311篇),分《风》、《雅》、《颂》三部分。

《风》出自各地的民歌,是《诗经》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、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,也有怀故土、思征人及反压迫、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,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,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,表现了民歌的特色。

《雅》分《大雅》、《小雅》,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,祈丰年、颂祖德。《大雅》的作者是贵族文人,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,除了宴会乐歌、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,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。《小雅》中也有部分民歌。

《颂》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。《雅》、《颂》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、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。

以上三部分,《颂》有40篇,《雅》有105篇(《小雅》中有6篇有目无诗,不计算在内),《风》的数量最多,共160篇,合起来是305篇。古人取其整数,常说“诗三百”。

《风》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,包括今陕西、山西、河南、河北、山东等地,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。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“十五国风”,有160篇,是《诗经》中的核心内容。“风”的意思是土风、风谣。

十五国风分别是:周南11篇、召南十四篇、邶(bèi)风19篇、鄘(yōng)风10篇、卫风10篇、王风10篇、郑风21篇、齐风11篇、魏风7篇、唐风10篇、秦风10篇、陈风10篇、桧风4篇(桧即“郐”kuài)、曹风4篇、豳(bīn)风7篇。周南中的《关雎》、《桃夭》,魏风中的《伐檀》、《硕鼠》,秦风中的《蒹葭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。

《国风·魏风》,是《诗经》十五国风之一,共七篇。《诗经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。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,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。

《国风·魏风》,是《诗经》十五国风之一,共七篇:葛屦、汾沮洳、园有桃、陟岵、十亩之间、伐檀、硕鼠。

这是一首征人思亲之作,抒写行役之少子对父母和兄长的思念之情。春秋时期,一般劳苦大众都要承担沉重的兵役和劳役,他们不仅身体受折磨,更加难以忍耐的是和亲人分离的痛苦。《毛诗序》曰:“《陟岵》,孝子行役,思念父母也。国迫而数侵削,役乎大国,父母兄弟离散,而作是诗也。”点明了诗旨,亦提供了背景。

《诗经·陟岵》

陟彼岵兮,瞻望父兮。

父曰:嗟!

予子行役,夙夜无已。

上慎旃哉!犹来无止!

陟彼屺兮,瞻望母兮。

母曰:嗟!

予季行役,夙夜无寐。

上慎旃哉!犹来无弃!

陟彼冈兮,瞻望兄兮。

兄曰:嗟!

予弟行役,夙夜必偕。

上慎旃哉!犹来无死!


陟(zhì ):登上。


岵(hù):有草木的山。


父曰:这是诗人想象他父亲说的话。


予子:歌者想象中,其父对他的称呼。


夙(sù)夜:日夜。


夙:早。


上:通“尚”,希望。


旃(zhān):之,作语助。


犹来:还是归来。


无:不要。


止:停留。


屺(qǐ):无草木的山。


季:兄弟中排行第四或最小。


无寐:没时间睡觉。


冈:山脊。


偕(xié):俱,在一起。


无死:不要死在异乡。


大意:

我登上那草木繁茂的高山,向老父亲所在的故乡眺望。

我仿佛听到父亲一声叹息:唉!

苦命的儿服役在远方,昼夜操劳没有休息的空当;

还是小心保重自己身体吧,盼你早回来不要留恋他乡!

我攀到那光秃秃的高山上,向老母亲所在的故乡眺望。

我仿佛听到母亲一声叹息:唉!

我的小儿服役在远方,昼夜操劳没有睡觉的空当;

还是小心保重自己身体吧,盼你早回来不要抛尸他乡!

我登上那高低起伏的山冈,向我兄长所在的故乡眺望。

我仿佛听到长兄一声叹息:唉!

我的兄弟服役在远方,昼夜操劳他的同伴也一样;

还是好好珍重自己身体吧,盼你早回来不要死在他乡!

《诗经·陟岵》:征人思亲之作,抒写行役之子对亲人的思念之情

此诗写一个远在他乡服役的征人,想象他的父母兄长在家乡正在思念他,抒发了主人公思念家乡的情怀。全诗三章,皆为赋体。

全诗重章叠唱,每章开首两句直接抒发思亲之情。常言:远望可以当归,长歌可以当哭。人子行役,倘非思亲情急,不会登高望乡。此诗开篇,登高远望之旨便一意三复:登上山顶,远望父亲;登上山顶,远望母亲;登上山顶,远望兄长。言之不足而长言申意,思父思母又思念兄长。开首两句,便把远望当归之意、长歌当哭之情,抒发得痛切感人。

然而,诗的妙处和独创性,不在于开首的正面直写己之思亲之情,而在于接下来的从对面设想亲人之念己之心。抒情主人公进入了这样的一个幻境:在他登高思亲之时,家乡的亲人此时此刻也正登高念己,并在他耳旁响起了亲人们一声声体贴艰辛、提醒慎重、祝愿平安的嘱咐和叮咛。当然,这并非诗人主观的刻意造作,而是情至深处的自然表现。在这一声声亲人念己的设想语中,包含了多少嗟叹,多少叮咛,多少希冀,多少盼望,多少爱怜,多少慰藉。真所谓笔以曲而愈达,情以婉而愈深。千载下读之,仍足以令羁旅之人望白云而起思亲之念。

这种从对面设想的幻境,在艺术创造上有两个特点。其一,幻境的创造,是想像与怀忆的融会。汉唐的郑笺孔疏把“父曰”、“母曰”和“兄曰”,解释为征人望乡之时追忆当年临别时亲人的叮咛。此说初看可通,深究则不然;诗人造境不只是追忆,而是想像和怀忆的融合。钱锺书指出:“然窃意面语当曰:‘嗟女行役’;今乃曰:‘嗟予子(季、弟)行役’,词气不类临歧分手之嘱,而似远役者思亲,因想亲亦方思己之口吻尔。”(《管锥编》,下同)如古乐府《西洲曲》写男“下西洲”,拟想女在“江北”之念己望已:“单衫杏子黄”、“垂手明如玉”者,男心目中女之容饰;“君愁我亦愁”、“吹梦到西洲”者,男意计中女之情思。《西洲曲》这种“据实构虚,以想像与怀忆融会而造诗境,无异乎《陟岵》焉”。别具赏心的体会,也符合思乡人的心理规律,因而为历代思乡诗不断承袭。

其二,亲人的念己之语,体现出鲜明的个性。毛传在各章后曾依次评曰:“父尚义”、“母尚恩”、“兄尚亲”。这虽带有经生气息,却已见出了人物语言的个性特点。从诗篇看,父亲的“犹来无止”,嘱咐他不要永远滞留他乡,这语气纯从儿子出发而不失父亲的旷达;母亲的“犹来无弃”,叮咛这位小儿子不要抛弃亲娘,这更多地从母亲这边出发,表现出难以割舍的母子之情,以及“娘怜少子”的深情;兄长的“犹来无死”,直言祈愿他不要尸骨埋他乡,这脱口而出的“犹来无死”,强烈表现了手足深情,表现了对青春生命的爱惜和珍视。在篇幅短小、语言简古的《诗经》中,写出人物的个性,极为不易,而能在从对面设想的幻境中,写出人物的特点,更为难能。这在后世同类抒情模式的思乡诗中,也并不多见。

《诗经·陟岵》:征人思亲之作,抒写行役之子对亲人的思念之情

名家点评

宋代朱熹《诗集传》:“孝子行役,不忘其亲,故登山以望其父之所在,因想像其父念己之言曰:嗟乎!我之子行役,夙夜勤劳,不得止息;又祝之曰:庶几慎之哉!犹可以来归,无止于彼而不来也。盖生必归,死则止而不来矣!或曰:止,获也。言无为人所获也。”“(第二章)尤怜爱少子者,妇人之情也。无寐,亦言其劳之甚也。弃,谓死而弃其尸也。”“(第三章)必偕,言与其侪同作同止,不得自如也。”

《魏风·陟岵》作为一首思乡诗,不是直抒思家之情,而是想象父母兄长对他的挂念叮嘱,这开创了中国古代思乡诗一种独特的抒情模式,因此对后世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因此此诗曾被推为“千古羁旅行役诗之祖”(乔亿《剑溪说诗又编》)。

相关推荐
最新文章
猜您喜欢
推荐文章

版权声明:本站为兴趣小站,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至底部邮件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Copyright © 2022 www.youhaowen.com 有好命网 辽ICP备2021011687号-1

免责声明: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,不代表本站观点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