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朝名臣言行录(三朝名臣言行录司马光好学翻译)

时间:2021-12-20 15:32:27作者:深拥一个梦 来源:网友整理我要投稿

三朝名臣言行录(三朝名臣言行录司马光好学翻译)

乾隆四十六年(1781)三月十八日,清高宗弘历西巡五台山,路过保定。已退休在家的原大理寺卿尹嘉铨,派儿子送上了两份奏折。

一场惊天大案就此拉开序幕。

“揣摩上意”出偏差:两份奏折惹怒乾隆,差点引来杀身大祸

乾隆四十六年(1781年)四月,乾隆西巡五台山,返回京城时驻跸保定。早已退休解职的原大理寺卿尹嘉铨得到了这一消息,虚荣心作祟,想参加接驾盛典。可接驾的名单中没有他的份。这个尹嘉诠绞尽脑汁想要参加,思来想去,想到了自己的父亲,道学家尹会一,自以为找到最高妙的理由,于是便草拟了两份奏折:一是请谥号;二是从祀。他自以为是一箭双雕,要是得到皇帝恩准,不但自己捞得一个孝子名声,还能风光一把。写好这两份奏折之后,他让自己的儿子将折子向上呈送,在家里美美地做开了他的清秋大梦。

乾隆提倡孝道不遗余力,而尹会一孝名远播,皇上曾赐诗一首,不正是应当宣传的典型吗?

提出申请,一则满足了私欲——老爸的荣誉不就是自己的荣誉吗?二则投皇上之所好,一举两得,何乐而不为?

没想到,如意算盘打错了。

乾隆皇帝看到了尹先生这两份完全是从自己私利出发的折子,立时十分恼怒,提起朱笔,批上:“与谥乃国家定典,岂可妄求?此奏本当交部治罪,念汝为父私情,姑免之。若再不安分家居,汝罪不可逭矣!”

如果当时尹嘉铨只上了一份奏折,看到批示,自然就安分了。

偏偏他人心不足蛇吞象,认为谥号十拿九稳,并不满足,在第二份奏折中提出了更“狂悖”的要求。

“揣摩上意”出偏差:两份奏折惹怒乾隆,差点引来杀身大祸

皇上刚放下笔,就看到了下面这份还是尹嘉铨的奏折。

他说,陪祀孔庙(士大夫的最高荣誉,除了孔门七十二弟子,不过寥寥数十人),元代先儒有四位,明代有六位,而本朝目前仅陆陇其一人,跟本朝儒学成就极不相称。

因此建议,增加汤斌、李光地、张伯行(皆清初大儒),还有范文程、顾八代(范、顾皆无儒学声誉)。

当然,末尾羞答答地添上了其父尹会一的名字。

乾隆的朱批,一共九个字:“竟大肆狂吠,不可恕矣!”

皇上觉得情况非常严重,当即下了一道非常严厉的长篇谕旨。

圣喻下了,这就好办了。承办官员各尽所能绞尽脑汁罗织罪名,给尹嘉铨扣上“大不敬”、“假道学”、“伪君子”等等罪名,其中最不可饶恕的罪名是“古稀罪”。因为,天子乾隆早就昭示天下,他是“古稀老人”。天子占了的称号,那是庶民百姓不能摸边的,普天下无论人名、地名哪有不避讳的。这位尹先生真是吃了豹子胆,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,也敢自称“古稀老人”,争夺天子的风雅,真是活的不耐烦了。

在高宗看来,朕当年赐诗褒奖尹会一,不是因为他真有什么了不得的孝行,不过为了激励大家,拿他做个由头罢了。现在尹嘉铨居然请求破格赐谥,还要陪祀孔庙,“如此丧心病狂,毫无忌惮,其视朕为何如主耶?”这不是藐视朕,以为朕昏庸无能,毫无判断力吗?

尹嘉铨被移交司法部门,皇上同时下达了抄家的命令。

在抄家方面,清政府经验非常丰富。

如果是官员,一般住所、老家同时查抄,对家人、亲族也盯住不放,做起来干净彻底,不留死角。尹氏虽已退休,但在北京还有住所。

所以,除了指示直隶总督立即查抄尹嘉铨在保定的老家外,乾隆还用“日行六百里”的急件,星夜发往北京,要求留守的内阁大学士英廉“即速前往严密查抄,毋任丝毫隐匿寄顿”,以防止消息走漏、财产等提前转移。

康乾盛世,龙颜一怒,动不动就抄家。

两地的官员十分卖力。

尹嘉铨北京的家中被搜出“书大小三百十一套,散书一千五百三十九本,未装订书籍一柜,法帖册页六十五本,破字画五十八卷,书信一包计一百一十三封,书板(印刷书籍用的雕版)一千二百块”。

审查的结果,各种书籍需开列详细的清单,书中嫌疑之处,“逐一签出(粘签)”,原书进呈,由皇上亲自审阅。

“揣摩上意”出偏差:两份奏折惹怒乾隆,差点引来杀身大祸

事实证明,皇上确有先见之明,尹嘉铨的著作中充斥着“不堪入目”的“狂吠”。

尹氏仿效朱子《八朝名臣言行录》,撰有《名臣言行录》,收集清代大臣的嘉言懿行。

按理说,这是为打造盛世添砖加瓦——盛世的标志之一,不应当是名臣辈出吗?还有哪个时代,表彰名臣会成为罪状?

《名臣言行录》收录者,包括圣祖玄烨的弄臣高士奇,雍正朝大学士高其位、蒋廷锡、张廷玉、鄂尔泰,还有在雍正朝已崛起、但于乾隆初始拜大学士的史贻直等。当然,还有其父尹会一。

审讯官员皆加以反驳,认为这几人都不够格。

尹嘉铨终于意识到,自己触犯禁忌,最核心的一点,是本朝臣子盖棺论定,只允许存在官方鉴定结果。而所谓官方结论,不过是皇上的金口玉言罢了。

此案乾隆最核心的关切,是那道专门批判此书的冗长上谕中的这句话:“本朝纪纲整肃,无名臣,亦无奸臣!”

“揣摩上意”出偏差:两份奏折惹怒乾隆,差点引来杀身大祸

无奸臣,好理解。当年鳌拜多嚣张,还不是被年纪轻轻的圣祖拿下了?大清天子圣明,烛照万里,奸臣稍一露头,必覆灭无疑,是之谓无奸臣。

但这秦汉以降仅见、直追三代的盛世,怎么会没有名臣呢?

在那道皇皇近千言的诏书中,皇上首先指出,尹嘉铨将内阁大学士称为宰相,甚为荒唐,因为本朝“列圣相承,乾纲独揽”,一切决策皆由皇上独力制定,大学士不过是高级秘书罢了。从圣祖康熙爷、父皇再到朕,无时无刻不在为天下苍生的福祉亲自辛苦忙碌,难道有什么事还需要仰仗大学士的协助不成?朕在位期间,傅恒做大学士的时间最长了,也不过是执行朕的命令,尽职尽责,不打折扣罢了。现在他去世十多年了,难道离了他,朕就没法让国家运转起来啦?

最后,图穷匕见,终于归结到“名臣”的问题上来了:所谓名臣,一定是对国家的繁荣安定做出了不可或缺的巨大贡献,才当之无愧。但是,由名臣而非君主来承担这一关键角色,实际上意味着国家的重大隐患。我大清朝一切皆由皇上独力裁断,奸臣既无处容身,也不需要名臣,这才是一个国家最理想的状况,也是普天下人的福气。

至此,尹嘉铨的死罪已是断断无疑的了。

最后的判决:“当此光天化日之下,此种败类,自断不可复留。尹嘉铨着加恩免其凌迟之罪,改为处绞立决。”

随后,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查缴尹嘉铨著作的运动,连尹氏在各地的碑文、摩崖石刻,也一律铲削磨毁,并追缴拓本。直到当年十二月,这场运动才基本结束。

故事到了这里,似乎可以结束了。不过,根据《清稗类钞》记载,该案还有新记录。说乾隆皇帝判了尹嘉铨死刑后,意犹未尽,又派尹嘉铨好友备酒席一具,到狱中为他送行。尹嘉铨颜色不变,镇定自若,喝酒吃肉,不在话下。乾隆皇帝闻讯,将尹嘉铨召去,痛骂了一顿,然后免他一死,让他回老家种田。

乾隆皇帝又问:你以后有什么打算?

尹嘉铨早已被办案人员调教得很乖巧了,回答:我已年过70,唯有天天烧香,恳请上天保佑圣上,争取活到100岁,不敢一天间断。

乾隆皇帝哈哈大笑:“汝尚欲活至百年乎?”挥手将尹嘉铨放回去。

《清稗类钞》是民间野史,所记载的事迹可信度不高,但我宁愿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。

【参考资料:《清史稿》《清稗类钞》等】

相关推荐
最新文章
猜您喜欢
推荐文章

版权声明:本站为兴趣小站,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至底部邮件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Copyright © 2022 www.youhaowen.com 有好命网 辽ICP备2021011687号-1

免责声明: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,不代表本站观点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