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渊明归去来兮辞(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作文)

时间:2022-01-23 16:48:07作者:清風与我来源:网友整理我要投稿

陶渊明归去来兮辞(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作文)

在一眛讲究辞藻华丽的魏晋南北朝文坛里,陶渊明毫无例外是异端般的存在。

这位在中华文坛上赫赫有名的文人,以如大自然山光水色一般清新隽丽的文字而声名远扬,与当时讲究铺陈排比的文人格格不入。

而纵览其一生,会发现他是一名彻头彻尾为自由而生的文人,我想这也是为何他在时代大势之下逆势而起,在魏晋文坛闯出一条让文字归往自然的通天大道的根本原因所在。这种心无旁骛的追求让他独树一帜,也正是这份淡然从容让他被后人盛誉为“第一隐士”。

《归去来兮辞》|且看陶渊明如何在笔下揭开自由的面纱


文如其人,其文字纯朴自然的风格恰恰反映了其对于自由的向往。而在《归去来兮辞》,这篇被欧阳修盛赞,以至于做出“晋无文章,惟其一篇而已”如此之高评价的文章中,陶渊明便以寥寥数语点明了自由的真正含义。

1、随心之所向,去公事之捆绑


东晋安帝义熙元年,陶渊明弃官归田,彻底堵死了自己的从政之路。而为了表达自己再度回归田园的欣喜之情,陶渊明在归途中写下了《归去来兮辞》。

在文章的开篇,陶渊明便点明自己弃官归乡的根本原因。

“尝从人事,皆口腹自役”


由此便知陶渊明做官,原本是打算以此谋生,而非真心实意。我猜想老先生也许在年轻时也曾中州北望,立大济苍生之壮志。但当时黑暗的政治环境,糜烂的朝野,一定令这位充满自然灵性的文人倍感不适。他几度出仕,几度归隐,反复的尝试带来的只有一成不变,廉耻扫地的政坛。此时入仕,对于陶渊明来说,便仿佛一滴清水汇入染墨之池。他终究只是一位文人,又岂能撼动朝野这棵树心已经快要烂掉的参天大树呢?

于是最后一次的从政,从开始便已经显现出了最后归隐的结局。本非心甘情愿的陶渊明,根本难以在单调乏味的县令生活中得到充实的感受。他感觉自己只是为了饱腹而将自己的灵魂捆绑在这里,而公职将他的双脚牢牢束缚在官场这片泥沼中。

《归去来兮辞》|且看陶渊明如何在笔下揭开自由的面纱


经过了长达八十多天的思考,陶渊明幡然醒悟,内心追求的自由这次给他指明了方向,他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放下这些令人身心俱疲的公职,遵从内心的召唤,回归向往的田园。

除了弃官归乡这一明面上的自我解放,陶渊明还在文中设置了藏在暗处的自我解放。

“归去来兮,田园将芜胡不归?”


陶渊明第一句话便以对灵魂的深深质问开头,以反问的方式给出了自己要归乡的首要理由。于是一位因离乡太久而深切思恋乡村土地的农人形象便跃然纸上。但总览全篇,这也不过是陶渊明一个小小的借口罢了。于农民而言,种田便犹如公事一般,而早已明悟自由深意的他又怎么可能在种田上再费力气?

于是打着种地幌子的陶渊明,回乡之后却干起了游山玩水的勾当。在《归去来兮辞》整篇里,有关农事的描写也不过区区三句话,若是心在田野,又岂会在这本就短小的篇幅里吝惜笔墨?

而这一端倪也可以在他的《归园田居》中被窥见。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的陶渊明可谓在种田方面表现的极为积极,但披星戴月的耕作所带来的结果却是草盛豆苗稀,恐怕陶翁在种田的时候望见对面的南山,入了迷而丢掉手中的锄头,干脆欣赏起这大好风光来了吧。

《归去来兮辞》|且看陶渊明如何在笔下揭开自由的面纱


所以,陶渊明实在是率性之人,他在卸下官职的同时,早已抱定也不耗费精力在田地上的打算。他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,那就是抛去所有公事,只做自己最想做的事。

2、与自然肌肤相亲,感受自由的气息


陶渊明卸下所有的琐事,只为做内心最想做的一件事,即与大自然肌肤相亲。

他的肌肤相亲,先从自家庭院中的自然开始。

引壶觞以自酌,眄庭柯以怡颜。

倚南窗以寄傲,审容膝之易安。


一壶小酒,一把藤椅,陶翁便这样欣赏着庭院中的一方小小天地。院子里的树木在陶翁为官的日子里早已长的郁郁葱葱,如今已成一片翠绿,令人看后心旷神怡。倘若在庭院坐的久了,也可透过屋内墙上开出的明窗望望外面的景色,在杜甫的窗子里含着西岭千秋美雪,我相信陶渊明的窗子所包涵的风光一定也不赖。

《归去来兮辞》|且看陶渊明如何在笔下揭开自由的面纱


但这一方庭院终究是太小了,他迫不及待的想要出去走一走。

云无心以出岫,鸟倦飞而知还。

景翳翳以将入,抚孤松而盘桓。

既窈窕以寻壑,亦崎岖而经丘。

木欣欣以向荣,泉涓涓而始流。


在山光水色之中,他可以看看天边绚丽多姿的云彩,注视着疲倦归林的飞鸟。越过山丘,踏过河流,他亲切地抚摸着参天的松树,仔细地聆听着涓涓泉水流动的声响。他真正做到了与自然肌肤相亲,在大自然中,他可以放下一切戒备,一切劳累,只管全身心地去感受这自然的心跳,脉搏,与呼吸。

而这也正是他所追求的自由,无论何种物种,唯有置身于苍莽的自然中,才会感受到最纯粹的自我,心中那股被抑制的欲望才可以从头到尾地得到释放。平日里被压抑地太久,唯有自然可以让我们放下一切,获得精神上的自由。

《归去来兮辞》|且看陶渊明如何在笔下揭开自由的面纱


余秋雨曾说:“自由与自然紧紧相连,它们很可能同时躲藏在咫尺之外;当我们不能越过咫尺而向它们亲近,那就是囚徒的真正含义。”而陶渊明教会我们,与大自然肌肤相亲便可以越过咫尺,找到与大自然紧紧相连的自由。

3、顺其自然,随遇而安,无为而无不为


在《归去来兮辞》的最后一段,陶渊明作出了对整个人生的思考,而也正是在这里,他明悟了自由的最高境界,无为而无不为。

已矣乎!寓形宇内复几时?

曷不委心任去留?胡为乎遑遑欲何之?

富贵非吾愿,帝乡不可期。

聊乘化以归尽,乐夫天命复奚疑!


面对着欣欣草木,年近古稀的陶翁也难免会发出人生太短的感叹。而之所以会觉得人生短暂,光阴易逝,大概是因为自己耗费了几十载光阴,才明悟自由的真正含义,而自己却已经是垂暮之年,时日不多。这位老人不自主地陷入对于人生短暂的悲叹之中,等到清醒过来时或许已经惊出一身冷汗。

《归去来兮辞》|且看陶渊明如何在笔下揭开自由的面纱


因为抱有这样的想法,以至于让自己心神不宁,便是仍未获得自由的表现。心中的这些苦恼让自己深陷其中,让感到苦恼困惑,恰恰说明自己仍被这些想法五花大绑,尚没有获得思想的真正自由。而陶翁思前想后,认为是自己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仍旧抱有一丝幻想,正是这虚无缥缈的想法牵住了自己的鼻子。于是陶翁抱定决心,尽人事,听天命,乐天安命,就这样吧。不要那荣华富贵,不奢求羽化成仙,只管在接下来的人生里随性而活,

乍一看也许会觉得陶翁的思想太过消极,但细细想来,陶翁反而达到了自由的最高境界,也是孔子口中所说的,“随心所欲,不逾矩”。陶翁的无为恰恰是对随心所欲的掩饰,他只遵照自己内心的想法,不强求,不苛责,顺应天命,力尽人事。外人看来可能是胸无大志,但到最后反而成就了自我对自由的追求,这种顺应人生法则行事的做法,又恰好印证了老子“无为而无不为”的观点。

《归去来兮辞》|且看陶渊明如何在笔下揭开自由的面纱


于是陶渊明在《归去来兮辞》中逐层推进,先说抛去琐事以达到形式自由,再说亲近自然以做到精神自由,最后他顺应人生规律,力求人生自由。这样,自由的三种境界便在他的笔下一一展现出来,其结构之严谨令人叹服。

时至今日,假如我们觉得身不由己,或许可以回到陶渊明的文章之中,以求得启发,找寻自我的本真。

相关推荐
最新文章
猜您喜欢
推荐文章

版权声明:本站为兴趣小站,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至底部邮件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Copyright © 2022 www.youhaowen.com 有好命网 辽ICP备2021011687号-1

免责声明: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,不代表本站观点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