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枚的诗(袁枚的诗歌理论主张是)

时间:2022-01-11 09:08:22作者:失意来源:网友投稿我要投稿

袁枚的诗(袁枚的诗歌理论主张是)

中国上下五千年,文化传承至今,诗词更是浩瀚如烟海。从隋唐至明清,诗人们也是人才辈出、灿若星辰。有这么一位诗人,生于清朝,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和散文家。

他生前留有众多诗作,却少为人知,最广为人知的是一篇散文《祭妹文》,哀婉真挚、流传久远,与唐代大文豪韩愈的《祭十二郎文》平分秋色。

他倡导“性灵说”,与赵翼、蒋士铨合称为“乾嘉三大家”,又与赵翼、张问陶并称“性灵派三大家”,为“清代骈文八大家”之一。文笔与纪晓岚齐名,时称“南袁北纪”。


“性灵说”诗人袁枚,小诗“苔”火遍全国,1首“雪夜”惊艳今冬


他就是清朝著名大才子袁枚!

与唐宋相比,明清的诗作要黯然很多。由是袁枚的名气在物欲横流的当今,更是默默无闻。

只到2018年年初,他的一首小诗《苔》,被一位乡村教师梁俊和贵州大山里的孩子在电视节目上的一次传唱,才开始流行开来,并火遍全国。由此,袁枚的名字,才被更多的人熟知。

据称,节目播出当晚至少一千万中国人记住了《苔》,也记住了清朝赫赫有名的才子袁枚。这一个晚上的传播,也早已超过了它在三百年内的传播总和。


“性灵说”诗人袁枚,小诗“苔”火遍全国,1首“雪夜”惊艳今冬


清·袁枚·《苔》

白日不到处,青春恰自来。苔花如米小,也学牡丹开。

苔是生于阴暗潮湿角落里的一种植被。常常不被人重视,也很少有人关注。然而,300年前的一天,袁枚猛然发现那暗绿色的苔藓,竟然也开出了“苔花”。

惊喜之余,诗人写下了这首明快的《苔》。“白日不到处”,如此不宜生长的地方,甚至连太阳光也不会光顾;“青春恰自来”,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,苔藓依然迎来了自己的青春。

这正如深处大山里的孩子,无论环境如何贫瘠,但他们的青春,也依然闪耀着光芒。当这首恰如其分的小诗,在那样的环境背景下,如何不令人感动呢?


“性灵说”诗人袁枚,小诗“苔”火遍全国,1首“雪夜”惊艳今冬


袁枚在文学上主张“性灵说”,即作诗应抒写胸臆,辞贵自然。所以他的诗作,总有一种自然的清和之美,清新隽永,耐人寻味。其中一首描写“雪”的诗词,也是妙不可言。

清·袁枚·《十二月十五夜》

沉沉更鼓急,渐渐人声绝。吹灯窗更明,月照一天雪。

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更鼓声,忙碌的人们陆续入睡,市井的吵闹声慢慢平息下来。吹灯入睡发现房间更加明亮,原来是月光与白雪交相映照在窗上,使房间显得更加明亮。


“性灵说”诗人袁枚,小诗“苔”火遍全国,1首“雪夜”惊艳今冬


这首诗描绘一幅了夜深人静,但更鼓声声,吹灯欲睡,月照雪映,窗更明的幽冷夜景,使用对偶、散行句式交替出现的艺术手法,语言清新简净、意境祥和宁静。

此诗所写的是腊半雪夜赏月的景致,表面上给人一种「幽冷」的印象,但它与柳宗元「孤舟」独钓的「孤独」心态迥然不同。这首诗作于诗人61岁高龄,曾因“右足忽病疮”,而保持着“静处光阴多,闲中著作妙”(《病足》)的自得其乐的心态,这首五绝就是其在这一年最后一个“十五夜”映雪赏月,怀着这种心态所作。


“性灵说”诗人袁枚,小诗“苔”火遍全国,1首“雪夜”惊艳今冬


“沉沉更鼓急,渐渐人声绝。”制造了更深人转静的环境气氛,以“更鼓”、“人声”的一急一绝,形成对照,更深人静的过程,借助“沉沉”“渐渐”四叠字便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来,使人仿佛听到夜神走动的脚步声。

“吹灯窗更明,月照一天雪。”写雪映月愈明的景色。灯本以照明,吹灯而窗更明,是因为夜空正高悬明月,大地又洒满白雪。那种闲适的境界,趁着夜色,更加和谐。


“性灵说”诗人袁枚,小诗“苔”火遍全国,1首“雪夜”惊艳今冬


尤其是末句“月照一天雪”五字,准确地表现出诗人映雪赏月的独特感受,既写了实景,又传出真情,全诗因此大放异彩。与诗人张九龄的“灭珠帘光满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(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,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)


读者们,关于“袁枚的这首小诗”,大家怎么看?如果喜欢本文章,请转发收藏哦~

相关推荐
最新文章
猜您喜欢
推荐文章

版权声明:本站为兴趣小站,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至底部邮件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Copyright © 2022 www.youhaowen.com 有好命网 辽ICP备2021011687号-1

免责声明: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,不代表本站观点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