师说原文及翻译(师说原文及翻译朗读)

时间:2021-12-25 11:21:38作者:贩卖孤独 来源:网友投稿我要投稿

师说原文及翻译(师说原文及翻译朗读)


【编者按】

2020年2月1日,农历正月初八,是我们新安二高原定的开学的日子!但是由于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,一切既定计划都被打乱了!为了贯彻国家、省市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“停课不停学”的防控指示精神,从1月31日起,原创文章公众号“剑鸣涛声”正式开通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课程学习辅导。您只要加关注,每天都可以按时收到相关课程的学习指导文章!考虑到有些同学家中可能没有电脑,下载电子书可能不太现实,所以首先开讲第二、三单元的古诗文学习,一天一课,同学们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安排,灵活机动的适时适地学习!——只要您想学,打开手机就能学!课余还可以读一读本号每天都会准时推出的一篇原创文章!

今天推出第三单元第11课:

11.师说

一.单元学习内容

古代议论性散文

二.单元学习要求

1. 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,体会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;

2. 借鉴古人议论艺术,清晰有力表达思想和见解;

3. 琢磨文章立论方法,注意严密周详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;

4. 质疑问难,大胆提出问题,探究问题,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;

5. 重视朗读和背诵、默写

三.本课学习目标:

1. 辨识文中古音通假、一词多义、古今异义、词类活用、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。

2. 鉴赏本文运用的对比论证等方法,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。

3. 明确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,培养尊师重道的思想,树立谦虚好学的风尚。

4. 背诵默写全文。

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习指导(8)——师说

杨时程门立雪


四.课文原文:

古之学者必有师。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惑而不从师,其为惑也,终不解矣。生乎吾前,其闻道也固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;生乎吾后,其闻道也亦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。吾师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?是故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。

嗟乎!师道之不传也久矣!欲人之无惑也难矣!古之圣人,其出人也远矣,犹且从师而问焉;今之众人,其下圣人也亦远矣,而耻学于师。是故圣益圣,愚益愚。圣人之所以为圣,愚人之所以为愚,其皆出于此乎?爱其子,择师而教之;于其身也,则耻师焉,惑矣。彼童子之师,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,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。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师焉,或不焉,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,不耻相师。士大夫之族,曰师曰弟子云者,则群聚而笑之。问之,则曰:“彼与彼年相若也,道相似也。位卑则足羞,官盛则近谀。”呜呼!师道之不复可知矣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,君子不齿,今其智乃反不能及,其可怪也欤!

圣人无常师。孔子师郯子、苌弘、师襄、老聃。郯子之徒,其贤不及孔子。孔子曰:三人行,则必有我师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,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,如是而已。

李氏子蟠,年十七,好古文,六艺经传皆通习之,不拘于时,学于余。余嘉其能行古道,作《师说》以贻之。

五.重点注释:

1.学者:求学的人。


2.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:老师,是用来传授道理、交给学业、解释疑难问题的人。所以,用来……的。道,指儒家之道。受,通“授”,传授。业,泛指古代经、史、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。惑,疑难问题


3.人非生而知之者: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。之,指知识和道理。《论语?季氏》:“生而知之者,上也;学而知之者,次也;困而学之,又其次之;困而不学,民斯为下矣。” 知,懂得。


4.其为惑也:他所存在的疑惑。


5.生乎吾前:即生乎吾前者。乎:相当于“于”,与下文“先乎吾”的“乎”相同。


6.闻:听见,引申为知道,懂得。


7.从而师之:跟从(他),拜他为老师。师,意动用法,以……为师。从师,跟从老师学习。


8.吾师道也:我(是向他)学习道理。师,用做动词。


9.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: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?庸,发语词,难道。知,了解、知道。之,取独。


10.是故:因此,所以。无:无论、不分。


11.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: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,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。


12.师道:从师的传统。即上文所说的“古之学者必有师”。


13.出人:超出于众人之上。


14.犹且:尚且。


15.众人:普通人,一般人。


16.下:不如,名作动。


17.耻学于师:以向老师学习为耻。耻,以……为耻


18.是故圣益圣,愚益愚:因此圣人更加圣明,愚人更加愚昧。益,更加、越发。


19.于其身:对于他自己。身,自身、自己。


20.惑矣:(真是)糊涂啊!


21.彼童子之师:那些教小孩子的(启蒙)老师。


22.授之书而习其句读(dòu):教给他书,(帮助他)学习其中的文句。之,指童子。习,使……学习。其,指书。句读,也叫句逗,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。文辞意尽处为句,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(逗)。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,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(逗)的教学。


23.句读之不知:不知断句风逗。与下文“惑之不解”结构相同。之,提宾标志。


24.或师焉,或不焉:有的(指“句读之不知”这样的小事)从师,有的(指“惑之不解”这样的大事)不从师。不,通“否”。


25.小学而大遗:学了小的(指“句读之不知”)却丢了大的(指“惑之不解”)。遗,丢弃,放弃。


26.巫医:古时巫、医不分,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。百工:各种手艺。


27.相师:拜别人为师。


28.族:类。


29.曰师曰弟子云者:说起老师、弟子的时候。


30.年相若:年岁相近。


31.位卑则足羞,官盛则近谀: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,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。足,可,够得上。盛,高大。谀,谄媚。


32.复:恢复。


33.君子:即上文的“士大夫之族”。不齿:不屑与之同列,即看不起。或作“鄙之”。


34.乃:竟,竟然。


35.其可怪也欤:难道值得奇怪吗。其,难道,表反问。欤,语气词,表感叹。


36.圣人无常师: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。常,固定的。


37.郯(tán)子:春秋时郯国(今山东省郯城县境)的国君,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。苌(cháng)弘: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,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。师襄:春秋时鲁国的乐官,名襄,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。老聃(dān):即老子,姓李名耳,春秋时楚国人,思想家,道家学派创始人。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。聃是老子的字。


38.之徒:这类。


39.三人行,则必有我师:三人同行,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。《论语?述而》原话:“子曰:‘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’”


40.不必:不一定。


41.术业有专攻: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。攻,学习、研究。


42.李氏子蟠(pán):李家的孩子名蟠。李蟠,韩愈的弟子,唐德宗贞元十九年(803年)进士。


43.六艺经传(zhuàn)皆通习之: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。六艺,指六经,即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六部儒家经典。《乐》已失传,此为古说。经,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。传,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。通,普遍。


44.不拘于时: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。时,时俗,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。于,被。


45.余嘉其能行古道: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。嘉:赞许,嘉奖。


46.贻:赠送,赠予。


六.参考译文:

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。老师,是(可以)依靠来传授道理、教授学业、解答疑难问题的。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,谁能没有疑惑?(有了)疑惑,如果不跟从老师(学习),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,就最终不能理解了。生在我前面,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,我(应该)跟从(他)把他当作老师;生在我后面,(如果)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,我(也应该)跟从(他)把他当作老师。从师的传统,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?因此,无论地位高低贵贱,无论年纪大小,道理存在的地方,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。

唉!(古代)从师(学习)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!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!古代的圣人,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,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;现在的一般人,他们(的才智)低于圣人很远,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。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,愚人就更加愚昧。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,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,大概都出于这吧?(人们)爱他们的孩子,就选择老师来教他;(但是)对于他自己呢,却以跟从老师(学习)为可耻,真是糊涂啊。那些孩子们的老师,是教他们读书,(帮助他们)学习断句的,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,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。有的(句读)向老师学习,有的(疑惑)却不向老师学习,小的方面倒要学习,大的方面反而放弃(不学),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。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,不以互相学习为耻。士大夫这类人,(听到)称“老师”称“弟子”的,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。问他们(为什么讥笑),就说:“他和他年龄差不多,道德学问也差不多,(以)地位低(的人为师),就觉得羞耻,(以)官职高(的人为师),就近乎谄媚了。”唉!(古代那种)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,(从这些话里就)可以明白了。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,君子们不屑一提,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(这些人),真是令人奇怪啊!

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。孔子曾师从郯子、苌弘、师襄、老聃。郯子这些人,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。孔子说:几个人一起走,(其中)一定有(可以当)我的老师(的人)。”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,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,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,学问技艺各有专长,如此罢了。

李家的孩子蟠,年龄十七,喜欢古文,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,不受时俗的拘束,向我学习。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(从师)的途径,写这篇《师说》来赠送他。

七.写作背景:

韩愈(768-824),字退之,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、思想家,河南河阳(今河南焦作孟州市)人。韩氏祖籍昌黎(今辽宁义县),世称韩昌黎;晚年任吏部侍郎,又称韩吏部;谥号“文”,又称韩文公;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、倡导者。著有《昌黎先生集》,苏轼称他“文起八代之衰”,明人称他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首。

唐代仍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,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、崇文馆和国子监学习。他们无论学业如何,都有官可做,不需要学习,看不起老师,尊“家法”而鄙从师。韩愈作《师说》的时候,有人以为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(802),这大致是可信的。这年韩愈35岁,刚由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,为四门学博士。

八.基础知识汇总和课后习题答案

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习指导(8)——师说


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习指导(8)——师说


九.导语设计

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”,“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”“一日为师,终生为父”等等这些名言警句,表明尊师重教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。然而,在唐朝中期,社会上却弥漫着“耻学于师”的风气。面对此情此景,韩愈不顾流俗,犯笑侮,收召后学,作《师说》,抗颜为师。今天,我们就一起来学习《师说》!

十.问题设计

1. 本文论述了从师之道,课文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?

2. 第二、三段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?

3. 课文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手法,说说这一段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,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?

4. 作者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?在今天有何借鉴作用?


十一.主旨点睛

着重阐明从师学道的必要性和应有的态度,提出老师的基本任务是“传道受业解惑”,批判当时社会上“耻学于师”的陋习,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。选择老师应以掌握真理为根本条件,提倡学无常师,虚心好学,不耻下问。在师生关系中,提出“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”“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”的观点,认为师生关系平等、师生可以互相学习。

十二.艺术特色

1.多种论证方法灵活运用;

2.运用对偶和顶针修辞;

3.丰富的语言表达。

(要求:你能一一举出实例来吗?)

十三.板书设计:


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习指导(8)——师说


附:【问题设计参考答案】

1. 第1层:开门见山提出要论述的内容(有师)和范围(古之学者),点题的同时笼罩全篇。

第2层:正面概述教师职能:传道受业解惑。

第3层: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,从理论上阐述从师的必要性。

第4层:正面提出从师标准:先闻道者为师。

第5层:归纳上文,提出从师原则:无贵贱长少,道存师存。

2. 第2段:从反面对比论证不从师的危害;第3段:用例证和引证正面论证从师之利。

3. 三组对比:第一组——纵比:古之圣人,从师而问;今之众人,耻学于师;

第二组——自比:爱其子择师而教;于其身则耻师焉;

第三组——横比: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,士大夫从师则群聚笑之。

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,语气一句重似一句:其皆出于此乎?(疑问)→吾未见其明也(责备)→岂可怪也欤(强烈讽刺意味的感叹语气)。从师之利、耻师之害昭然若揭。

4.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;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;教学相长,师生平等。——从这些观点的不同角度阐发。

相关推荐
最新文章
猜您喜欢
推荐文章

版权声明:本站为兴趣小站,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至底部邮件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Copyright © 2022 www.youhaowen.com 有好命网 辽ICP备2021011687号-1

免责声明: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,不代表本站观点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