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既不解饮(月既不解饮,影徒随我身什么意思)

时间:2022-01-02 15:57:09作者:陌笑已徒然来源:网友上传我要投稿

月既不解饮(月既不解饮,影徒随我身什么意思)

花间一壶酒,独酌无相亲。

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。

月既不解饮,影徒随我身。

暂伴月将影,行乐须及春。

我歌月裴回,我舞影零乱。

醒时同交欢,醉后各分散。

永结无情游,相期邈云汉。


【古诗写作背景】:

虽然没进“翰林学士院”去当“内相”,但感觉玄宗对自己器重有加,“翰林供奉”的角色,李白还算满意,就这样,度日如日地干着。

有了更多的时间喝酒,并逐渐形成一个集团,史称“饮中八仙”,成员有:贺知章、李白、李适之、王李进、崔宗之、苏晋、张旭、焦遂。

这8个人喝酒,各显其能,杜甫大受感染,老实厚道的他用略带夸张的手法写了《饮中八仙歌》,其中的“天子呼来不上船,自言臣是酒中仙。”就是李白。

虽然有些夸张,但足以说明李白当时的快意和奔放。

喝酒只是嗜好,工作不敢怠慢。历数李白“翰林供奉”期间的染指项目:

1.“问以国政”这是《草堂集序》中的记载。玄宗问政于李白,李白积极应答,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。比如亲贤臣远小人,生于忧患死于安乐,和杨玉环在一起别累着啊,等等。

2.“潜草诏诰,人无知者。”也是出于《草堂集序》,这就是说,玄宗曾让李白写过密诏,这活儿本来应该属于翰林学士,可见对李白的优厚。

3.写过《出师诏》,这是《李翰林集序》的记载,具体这次是针对谁出师,史料无查。

4.写过《和蕃书》,记载于《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》,这个可能是写给边塞吐蕃的一个公文。

在玄宗眼里,此时的李仙人楚楚动人。

至于“力士脱靴、贵妃倒酒、国忠研墨”之类的美丽传说,最好别信。李白再狂,也不会楞到这个程度,在皇帝面前,李白没有太过的举止。不信就去查。

不过,皇帝不在的时候,就另说了。

翰林院与翰林学士院同院办公,闲来无事的李白,没准串岗溜达,言行举止间的傲慢,令翰林学士们相当地不舒服,本来就对供奉们有心理优势,你李白还这样恬不知耻地自己拔苗助长,着实不爽。

尤其玄宗曾答应李白任中书舍人,而翰林学士们的工作正是抢了中书舍人的饭碗,貌似天敌。(答应中书舍人的事记载于《李翰林集序》)。

矛盾逐渐积累,环境逐渐恶化,而李白全然不觉。

首先站出来指责李白的是翰林学士张垍(jì),此人根基太深,前宰相张说之子,玄宗的女婿(宁亲公主),别人不敢惹你,我张垍不在乎。

张垍的模范带头作用,激发了大批翰林学士们的热情,群而攻之,李白半瘫。

张垍们是如何下手,突破李白的防线?

指责,不断的指责,当然用了很多词汇,最令人敏感的是“褊促”。

解释这2个字。

褊(biǎn):衣服瘦小。

促:短促急迫。

这2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大概就是说李白气量小,容易犯急。

李白真的这样吗?主要看所依据的标准,这是关键。

太注重外表的传统识人方式,令很多人蒙冤受屈,更被一些别有歪心的人利用,李白和张垍是典型范例。

性情直率的李白在遇到不同见解时,估计会立马据理力争,这时就显得“褊”,而在争的过程中,脸部表情可能表现的急,这就是“促”了。

将“褊促”这2个字送给李白,张垍们真是煞费苦心,算是发扬光大了中国文字的魅力。

不得不承认,张垍独具慧眼,确实击中了李白的软肋。

“眸子炯然,哆如饿虎”这是《李翰林集序》中对李白的描述,应该不假,该书的作者是李白的一位铁哥们。

哆(chǐ):张口讲话。

两眼炯炯有神,讲起话来,就像饿虎。

明摆着不讲礼貌,没涵养。可以在网上参照李白的画像,眼睛的确不小,好像不和气,好像不带人缘,好像有点凶,此刻的李白,有口难辩。

用“温良恭俭让”的标准衡量,就是对人性的压制抹杀,儒家的这一套培养了诸多虚伪。标榜者有的更是龌龊。

善于抓辫子是中国政客的独门绝技,政治打拼靠的是技巧,与道德和真理基本无关,李白要倒霉。

“褊促”的舆论在不断扩散,弥漫蒸腾,李白感到了压力,有了窒息感。如此口碑,如何行走官场,实现自己的梦想?

最要命的是,近墨者黑,玄宗看自己的眼神已非同往常,李白感到了绝望。

很多人的棱角就是在这种状态下被磨平的,屈服吧,认输吧,立马去讨好吧,还可能有所转机。

关注李白此时的表现。

走出房间,举止无亲,花丛中,顾影自怜。手持酒杯,举头望月,愤然写下这首诗。


【注释】:

①花间一壶酒,独酌无相亲。

借酒消愁,一般的愁,在房间自己喝点酒基本能消。太憋屈时,看着房间的墙壁就会有窒息感,这酒,必须到外面去喝。

李白喜欢花吗?

花的娇艳芳香,几乎人人喜欢,估计李白不会讨厌。但李白专门写花的诗极少,像他这种一心仕途,性情旷达之人,可能无暇顾及。也就是说,对花敬而远之。

当自己快枯萎的时候,走入花丛,可能有一种潜意识的自救心理。

也许,是我的理解有误,李白对花并不感冒,他就是拎着一壶酒,没用心,随意走进了花丛。

花丛中,自斟自饮,没想到,还是感觉孤独冷漠,喝酒没管用。

苦大愁深的李白,如何解忧?

②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。

李白的豪放中,附加着倔强,决不低头。

自己现在不是很孤独吗?那就把自己心中的图腾,把圣洁的月亮请进来,强迫自己不孤独。

快乐之际,浪漫一些很自然,但痛苦的时候仍能浪漫,绝不是一般人所为,这是真浪漫。

“举杯邀明月”之后,再低头看着自己的影子,成了3个人。

相信李白对月亮充满敬意,相信“举杯邀明月”时,他是正面仰对月亮。而此时,他看不到自己身影。既然看不到,怎么就想到了它?

猜想“举杯邀明月”之前,李白已经顾影自怜,已将自己的影子看成一个人。但他们“二人”太相似,无以消解自己内心的愁。

“三人”了,这愁能消吗?

③月既不解饮,影徒随我身。

解:懂得。

仍然不理想。

月亮不能陪自己饮酒,影子只是机械着跟随着,愁还是没消。

倔强的李白,下一步怎么办?


④暂伴月将影,行乐须及春。

将:与,和。

不想再邀别人了,就我们“三人”。

在这个本该快乐的春季里,看李白等“三人”如何如愿?

⑤我歌月徘徊,我舞影零乱。

这2句,在修辞上是“互文见义”,简单说,就是把一件事分开写。将载歌载舞分成“我歌”和“我舞”,把“月徘徊,影零乱。”分成“月徘徊”和“影零乱”。

也就是说,这2句的字面意思是:在我载歌载舞的时候,看到了月徘徊影零乱。

“互文见义”能加强诗词的语感。

短时间内,月亮与我们的相对位置,在视觉上不会产生变化。所以我们走时,感觉它也在走。

“月徘徊”说明了什么?

说明李白有了动作,徘徊了,而且徘徊时,是抬头看着月亮,徘徊,暗示了自己的心绪不定。

只是看着月亮,简单徘徊吗?

不是,还有其它动作。他是唱着歌,跳着舞,而且还可能是举着酒杯。

徘徊时,李白走得是正规的舞步吗?

估计不是,多半是喝多快醉了,否则影不会零乱。“影零乱”暗示了自己的心零乱。

“我歌”、“我舞”的徘徊中,时而举头望月,时而顾影自怜,月亮是自己的图腾,是自己品格坚守的圣洁象征,影子则是另一个自己,追求17年才得到的结果,眼看就要失去,坚守与现实之间的冲突,难以自持。

这2句,会令人想起自己曾经的失败,也去喝酒,也去K歌,然后黯然伤神却依然坚持。惭愧的是,我们所坚持的只是事业,而并非品格,这期间的差异,对比李白,自己最清楚。

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快乐的李白,强迫自己又歌又舞,隐约间,感到了李白的挣扎和不服,更多的是体会到他内心的苦。

⑥醒时同交欢,醉后各分散。

“醒时同交欢”,还在清醒状态下的李白,表面上是快乐的,而且月亮和影子在他看来是和他一样的快乐。

但这种快乐,醉后就烟消云散,变成无,是一种强迫式的短暂快乐。

李白认为现在的这种快乐是短暂的,那么,酒醒之后,还有这种快乐吗?

酒醒之后,会重新回到现实,而现实没有改变,张垍们仍然会继续指责,所以在他看来,酒醒之后不会快乐。

现在的快乐,不是真快乐,是自己的一种抗争,“我歌月徘徊,我舞影零乱”是不堪重负时的自我麻醉解脱。

⑦永结无情游,相期邈云汉。

无情:忘情,指忘掉世俗杂念,道家提倡的最高境界。

相期:相约。 邈:高远。 云汉:银河,这里指天上仙境。

现在的快乐是一种暂时的忘掉世俗的“无情”快乐,那么,什么时候,才有不必强迫,而且是长久的能够忘掉烦恼的“无情”真快乐?“永”字强烈表达了诗人的这种愿望。

到那时,我们像神仙那样,同游太空。

最后这2句,是李白的愿望,这个愿望恰恰说明他当前的苦。

整首诗,李白并不快乐。

从最初的孤独到“举杯邀明月”的不孤独,再然后从“月既不解饮,影徒随我身”的不快乐,到“醒时同交欢,醉后各分散”的伪快乐,最后只能寄托于“永结无情游,相期邈云汉”的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。

读出的是李白坚守品格的挣扎和内心深处的苦,当中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,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极品。


古诗集赏析——月下独酌四首(其一)(李白篇之十二)

相关推荐
最新文章
猜您喜欢
推荐文章

版权声明:本站为兴趣小站,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至底部邮件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Copyright © 2022 www.youhaowen.com 有好命网 辽ICP备2021011687号-1

免责声明: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,不代表本站观点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!